笔尖上的工匠精神

在历经无数次失败,总结十多次大规模炼钢经验之后, 2016年9月,我国第一批切削性好的钢材终于出炉,数百亿支圆珠笔安上了“中国笔头”。在此之前,3000多家制笔企业、20余万从业人口、400多亿的圆珠笔笔头,材料进口日本,设备进口瑞士。

一个小小的笔头,致使我们中国企业每只圆珠笔的利润只有1分钱,甚至更少。一个微不足道的笔头,看着虽小,但它背后中国匠人的汗水却能汇聚成一条河流。它加工时需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精度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因此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极高要求。可就是这样一个笔头却难住了能造出好火箭、出口高铁的“中国制造”。

“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企业需要那些有“手艺”的匠人,有资料显示,在德国,整个产业工人队伍的高级技工占比50%;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5%左右,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这个数据背后折射出的问题,不由让我们深思。若想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在传承传统工匠精神的同时,摒弃日渐炙热的浮躁喧嚣,坚守心中信念。

最近,网上有一个很火的纪录片叫《我在故宫修文物》,让许多观众对文物修复师这一职业有了新的认识。他们怀着敬畏的心理,秉着传承的信念,将一件件饱含沧桑的文物,修复成它们本来模样,让现今的我们得以窥探历史的厚重与先人的智慧。而他们身上体现出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更值得我们学习。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纵观工业强国,都是工匠精神备受尊崇的国度,军工企业同样需要这样的工匠精神。也正是这传承千年的工匠精神,使军工企业在制造工艺上更能精益求精,在技能探索中孜孜不倦;推动军工匠人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创造不一般的成就;使我国的军工业取得长足发展,实现真正的“中国制造”。

由此可见,追求极致、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是技术进步的前提,是科技发展的奠基,是企业经久不衰的根源。同样的,它还是各行各业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必要因素。而现在,在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我们更加需要传承、发扬工匠精神,为祖国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QQ用户 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客服 二十四小时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