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白玉县河坡手工艺传习基地讲解词

【开头语】

偶曲河水传吉祥,海子雪山护平安。这是白玉县。嘎拖寺里存千年,格萨尔王长精神。这是河坡。

试问哪一位藏族人,不曾为格萨尔王的故事心驰神往?又有哪一位来藏区的游客,不曾驻足聆听这位护法神的英雄史诗?白玉县河坡乡,虽然只是地图上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地方,却早在一千三百多年以前的松赞干布时期,不仅已经开始铸造兵器,而且曾被誉为“格萨尔王的兵器库”。而那好似弯弓一张、自北向南贯穿白玉西境的金沙江,恰恰以“形”无形中应和了这个美誉。

今天,我们来到了位于金沙江流域的河坡镇,这个素有“中国藏族金工艺术之乡”的地方,这个传承千年国家级非遗藏族金属锻造技艺的地方,这个发扬壮大省级非遗门萨唐卡的地方。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正是位于普马村的河坡手工艺传习基地。“乘登白玉道,百里绕耕耘”,就让我以此传习基地为载体,向大家介绍白玉藏族金属锻造技艺和门萨唐卡绘画技艺,向大家介绍这绵延千年的铿锵。

基地共有三层,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一同前往一楼参观,先来了解金属锻造技艺历史沿革和河坡金工技艺的分布。

 

【一楼讲解】

白玉金属锻造技艺的历史沿革:

千年锤炼未有倦,世代传承正当时。一千三百多年,是白玉藏族金属锻造技艺世代相传的悠久历史。据资料记载,早在公元7世纪的吐蕃松赞干布时期,吐蕃势力向东拓展,屯兵进驻甘孜藏区,为战争所需,在此铸造刀、矛、弓、箭等兵器,故此传入藏族金属锻造技艺。至宋代,藏区岭部落崛起,在黄河、雅砻江和金沙江上游流域地区建立起史诗《格萨尔王传》中称之为岭国的强大部落联盟体。

岭·格萨尔兴起之后,更是广集工匠,赶制兵器,令霍尔部落著名铁匠曲达杰波带徒传艺,并开始土法炼铁,促进了以兵器为主的民族工艺长足发展。南宋至元、明时期,白玉手工艺人在立足本民族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吸纳、借鉴内地民间手工艺的精华,使得白玉藏族金属锻造技艺得以较大发展,并逐渐从单纯的兵器制造向佛教用具、民间生产和生活转化,进而形成了富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与此同时,各民族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流层次不断扩容,交融程度不断加深,助推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不断发展壮大。

新中国建立后,白玉藏族金属锻造技艺始终深受省州县乃至中央的重视和关怀。或拨出专款,扶持藏刀生产,或进行实地调查,白玉藏族金属锻造技艺也不曾辜负,一直努力前行,不仅要走出白玉,更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人民日报》1980年2月10日第一版以《锋利的白玉藏刀》为题,对白玉藏族金属锻造产品进行了详细介绍,称其为“民族工艺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1989年11月,“白玉藏刀”入选全国首届民间工艺美术佳品及艺人作品展。2007年3月,白玉河坡金属手工艺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白玉藏族金属锻造技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文化部命名河坡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21年,河坡被评为“中国藏族金工艺术之乡”;同年,白玉县河坡手工艺传习基地被命名为“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023年,“白玉藏族金属锻造技艺”获得四川省首批“非遗四川·百城百艺”称号。

一步一步,白玉逐渐形成了以生产金属制品为主的民间手工艺产品体系,和以农村家庭为基本单位的手工作坊生产和代代相袭的传承模式。一年一年,白玉在生产技艺中积极促进各民族友好兼容、在艺术形式上充分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基本特征。

 

分布图:

长期以来,白玉藏族金属锻造技艺受消费需求和家族传承方式等因素影响,河坡金工逐渐呈现专业分工细化、各有所长、互为补充的格局。

目前,河坡镇辖区13个村,手工艺户219户,占总户数的37%,几乎覆盖所有村落,可谓村村有特色,户户有绝技。各村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潜心专研各自领域的精湛工艺。譬如普马村为河坡手工艺传习基地,埃西村为康巴第一刀锻造群落,则吾村为宝瓶、曼扎锻造群落,根呷村为格萨尔藏刀锻造群落,麦学村为唢呐锻造群落,下达村为镶翅法螺锻造群落等。

 

【二楼讲解】

参观过白玉金属锻造技艺的历史沿革和分布,请各位领导们同我移步至二楼,进一步了解我们的金属锻造技艺。

一颗匠心耀岁月,两肩责任担使命。近年来,在党中央和省州委的关心扶持下,我县高度重视、多措并举,加力推进金属锻造技艺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秉持着非遗传承“关键在人”的理念,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学员寝室,每年都会招收近100名贫困家庭学员,免费为学员提供食宿,帮助近50余户家庭实现就业增收,为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出积极贡献,而且推动金属锻造技艺传承发展。目前,我县共有金属锻造技艺传承人30名,其中国家级1名(正在公示),省级3名,州级9名。

紧挨着学员寝室的这个展厅,是金属锻造工坊。锻造基本工具、锻造加工工具、锻造辅助工具,这些工具和匠人们一样,分工合作,互相成就,方才有了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背景的河坡金属手工艺。在这里,我们不仅能亲眼目睹金属在匠人手中的神奇变化,更能在一举一动感受到他们对传统工艺的敬仰和传承。千年时光容易过,千年初心不曾改。从古至今,每一件作品都包含着太多太多情绪,承载着太多太多重量。而今,为了让传统技艺跟上时代的脚步,匠人们积极学习大胆实践,创造出结合现代审美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创新与发展。

如此独到匠心,如此勤学苦练,前进的路上,自然会收获鲜花与掌声。你且看眼前的荣誉墙——为了鼓励传承人走出去,更好地推动创新发展,更好地促进我县非遗文化的宣传。近年来,我们鼓励支持并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各类手工艺比赛和非遗展示销售活动,这里展示的,就是他们荣获的荣誉证书,就是他们汗水浇灌出的美丽花朵。

走过荣誉墙,前面就是我们二楼的主展厅了。主展厅依据河坡金工制品主要分为七大类别,分别是刀具、马具、服饰配饰、生活用具、佛具和建筑装饰类,并向大家展示七大类别的部分成品。当然,这些成品都是各位非遗传承人拿出最精湛工艺的得意之作。

刀具类:刀具是白玉藏族金属锻造技艺中最具特色的产品,也是知名度最高的产品。刀具主要由刀叶、刀柄和刀鞘三个部件组成。根据尺寸和式样,可分为男式和女式大、中、小号腰刀、吊刀、佩刀,情侣对刀,玩刀等十余种。

马具类:马具由马鞍、马镫、马岔和马后锹组成,马鞍用于坐骑,马镫用于脚踏,马岔用来牵马和指引马的行走方向,其中马鞍是马具的主要部件,河坡马鞍有木鞍、铁鞍、铜鞍和皮鞍,最上等的是金鞍(镀金)。

服饰配饰类:就是传统服装的各种配饰品。常见的品种主要有嘎乌盒、火镰、针线包、头饰、手饰、项饰、胸饰、腰饰等。日常生活中,男子佩戴火镰,女子佩带针线包(又当做钱包)。

生活用具类:主要指金属制的茶具、酒具、碗具、灶具、炊具、器皿等生活用品。因其制作工艺有别于其他产品,其造型也独具特色。

佛具类:根据佛具用途,一般有各种型号的酥油灯、净水碗、净水瓶、莽号、唢呐、谷物盒等,也包括群众家庭经堂中使用的佛具。

建筑装饰类:主要指建筑房屋的局部装饰,如屋顶、飞檐、供塔、柱子、门等部位的装饰。最具特色的便是藏锁的制作,锁的外观设计通常以龙、麒麟、狮子、花纹等图案为装饰元素。

佛像类:主要指寺院和群众家庭供奉的各类大小佛像。在佛像制作中最为特色的便是镀金,为一种传统的镀金方法,将佛像进行抛光清洁后,进行镏金工序。

金工技艺

白玉藏族金属锻造技艺之所以源远流长、名声在外,不仅包含匠人掌握的技术、艺术、制作流程等无形要素,也包含其物质载体,即产品、工具、材料等有形要素。

接下来,我要给诸位领导介绍的是:白玉金属锻造技艺的传统工序、制作工具、材料和精美图符。

金属锻造技艺分铸造、锻造、錾刻和镏金四道工序。锻造为基础,錾刻为主导。

铸造工艺以模具制作法,用砂或者黏土根据所要加工的基本形状设计相应的模型。锻造则一般分为冷锻和热锻两种方式,而后通过捶打方式使坯件发生一定的延展。錾刻工序中的錾花工艺是河坡金工技艺中最复杂、最细致的技术,有阴(浅)錾、阳錾、镂空錾等基本方法。至于最丰富的花纹效果,需将各类錾刻方式组合并叠加使用。最后一道工序镏金,则是一种传统的镀金方法。首先,将金子放入小石碾中研磨成金末,合成金汞漆,然后将需上色物件进行抛光清洁,再用小毛刷涂上金汞漆,最后放置于炭火上翻烤,直至汞成份完全挥发。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技艺的精湛程度。河坡匠人深知这一点,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创造出了种类齐备、样式丰富的传统工具。总体归纳为锻造工具、加工工具、辅助工具三大类。

其中:,锻造工具包括炉具、风箱、模具、锤具,锤具是最为频繁使用,有铁锤和木锤(槌)两类。根据工艺品造型所需,锤具又可分为敲打锤、重击锤、压轧锤、精打锤、雕刻用锤等类型,每一类都有其特殊的功能。加工工具包括錾具、钳具、松香板。由于藏族金属锻造技艺中錾刻技术决定了产品精美程度,所以錾刀的使用最为频繁,錾刀主要在精细雕刻和镂空图案时使用,不同尺寸、不同形状的錾刻工具多达50~120余种。辅助工具一般有刷子、刀具、锯、斧等,以及多种金属锻造的个性化工具,为了保证作品顺利打造,匠人们在锻造时还会根据需求自己制作工具。

材料

材料是技艺的物质载体。金、银质地的物品总是深受人们的最爱,河坡金工制品很好地验证了这一点。白玉藏族金属锻造技艺的使用材料大多以金、银、铜、铁为主,结合牛角、鲨鱼皮、牛皮、珊瑚、玛瑙、绿松石等进行装饰,焊接中使用源于大自然的硼砂以及雕刻镂空所用的松香。此外,也使用硫酸、镍、碘化银、氢化钾、沥青等少量的化工辅料,各类宝石、骨、角、皮等为配件材料,其它均为辅料。是以,成品往往颜色多彩绚丽,华贵大气。

金工图符

民间艺术的高度发展,最为广泛的即是图像艺术和图符艺术的发展,前者表现为绘画,后者变现为工艺装饰。白玉藏族金属锻造技艺的传承发展中,图像逐渐被加以符号化的模式和意义,亦即成为了图符,这些图符主要以生活和自然为文化来源,表现题材可分为祥瑞动物、装饰植物、吉祥组合和抽象符号四大类。各类相互组合应用,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性,共同体现了白玉藏族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图符艺术中,祥瑞动物图符一般用于建筑装饰和服饰配饰类工艺品上,常见的龙、金翅鸟、狮子等,寄托着白玉藏族对生活和理想的美好祝愿。装饰植物图符则很少作为主题纹样出现,更多用作辅纹,起着装饰和陪衬作用,但却无处不在。其中卷枝(草)纹作为辅纹覆盖的面积最广,多用于刀具、建筑装饰、配饰等金工制品。

吉祥组合图符恰如其名,指河坡金工图符中,同时出现在藏刀或火镰的装饰上几种动物或者植物加起来的组图,象征着吉祥、如意、和谐、安稳。而抽象图符并没有那么“抽象”,主要有山水纹、云纹、火焰纹、万字、长城纹等题材。有时作为中心符号使用,有时多个组合连接成底纹或边饰。在建筑装饰和佛具上广为使用。

 

【三楼讲解】

门萨唐卡

妙笔一点出神韵,雪域经典在此间。各位领导请看,眼前的展厅,就是我县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藏族唐卡(门萨画派)。

流传白玉河坡一带的门萨画派,最初形成于公元16世纪,由画家“萨多·罗绒”(音)在继承“门尼”画派的基础上,集合其它流派优秀画法而开创的一门唐卡绘画流派。门萨唐卡画派于18世纪至19世纪的一百多年间进入繁盛时期,成为康区(指康巴地区)历史上新兴的唐卡门类。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深远,门萨唐卡的传承一直未受外界影响,保留了以前的风格;在唐卡绘制和布局上传承了色彩古朴、线条干净的特色。其独树一帜的画法,潇洒传神的画风,让门萨画派成为唐卡绘画艺术花园中一朵难得的奇葩。这朵奇葩的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在河坡镇普马、麦学等部分村寨,由俄色呷玛家为代表。

提到俄色呷玛家,就一定会提到俄色呷玛工作室——俄色呷玛于1945年生于河坡俄色沟(今白龙沟),本名叫做呷玛赤诚,但因为出生在俄色沟(今白龙沟),人们大多称他俄色呷玛。他极具天赋,曾拜当时嘎托寺的著名画师卡萨赤诚为师,短短三个月之后,就可以独立作画,且在金属锻造、书法等领域大有名气,颇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改革开放初期,群众经济收入十分有限,俄色呷玛不顾自身条件困难,大义凛然免费广招学徒,倾尽毕生所学,在四川藏区、西藏昌都、青海玉树、和四川省藏文学校培养了几十名研修藏族传统工艺的工艺师。各级党政部门对他的这一善举及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给予了肯定和表彰,并于2009年获得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称号。

唐卡画室:从画布到画笔,都由唐卡画师自己制作。门萨画派以彩唐最为有名,彩唐使用的传统颜料皆取自自然,矿石、花朵、宝石等都是制作色彩的原料,特别是矿石颜料,可历经几百年而不褪色。

但门萨画派与其它画派最大的不同并不在颜色,而是在“起稿”这一环节。大部分唐卡绘画在落笔之前要按照《度量经》的法度,起一个草稿,门萨画派则是仅仅凭借画师的记忆与功力,直接在布面上绘制画像。虽然市面上有现成的铅笔炭笔出售,但是河坡的画师们至今仍习惯于使用这种自制柳条炭笔。一副制作精良的唐卡,可能要经过三四个月甚至半年的绘制,有时候画师为画一片树叶就要花费一天的时间,更多时候,画师为画好代代相传的唐卡,不知不觉间就奉献出了一生。

 

打总

到这里,白玉县河坡手工艺传习基地的参观就全部结束了。但这绵延千年的铿锵,不止在这手工艺传习基地里,不止在格萨尔王的传说里,也不止在那一位位甘于人后默默传承的手艺人里,而是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格萨尔王的故事仍在流传,指引着孩子们踏上正直、勇敢、善良的道路。藏族金属锻造的工艺也将在一代又一代工匠人的手中、一位又一位传承人的心中生生不息。故此,此次参观的结束,是结束,也是开始,我们都担着传承发扬藏族金属锻造工艺的责任,我们都担着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前路漫漫当如何?自然是且行且歌。就以河坡手工艺传习基地为起点,就以当下激昂的心态为起点,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姿态,以复兴白玉藏族传统工艺为己任,积极投身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事业。去弘扬民族精神,去加强民族团结,去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去同步开展文化交流,为社会提供多样的文化体验感,切实助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我们踔厉风发,我们笃行不怠。

QQ用户 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客服 二十四小时在线